旧斜管拆除时有哪些注意事项

斜管(常用于沉淀池、过滤池等水处理设施)的拆除需结合其材质特性(多为聚丙烯、聚氯乙烯等塑料,或玻璃钢)、安装环境(池体内部、高空作业等)及潜在风险(污染物残留、结构安全等),重点关注安全防护、环保合规、操作规范三大核心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
一、拆除前的准备工作

  1. 设备停运与系统隔离

    • 提前停止沉淀池、过滤池等相关设备运行,关闭进、出水阀门,确保拆除区域与其他运行系统完全隔离,避免水流、污泥泄漏影响操作安全。
    • 排空池内积水(若有),并清理池底残留污泥、杂物,降低拆除时滑倒、污染风险;若池体较深,需检查池壁是否有渗漏、坍塌隐患。
  2. 风险评估与方案制定

    • 检查斜管的固定方式(如支架焊接、卡扣连接、粘结固定等),明确拆除顺序(从上层到下层、从边缘到中心,避免整体坍塌)。
    • 评估作业环境风险:若为封闭或半封闭空间(如地下沉淀池),需检测空气中有害气体(如硫化氢、沼气,因污泥厌氧发酵产生)浓度,必要时提前通风换气(机械通风≥30 分钟),确保气体浓度符合安全标准(硫化氢≤10mg/m³)。
    • 制定应急预案,明确突发情况(如人员中毒、坠落、设备损坏)的处理流程,配备急救设备(如防毒面具、急救箱)和通讯工具。
  3. 工具与防护用品准备

    • 工具:根据固定方式选择合适工具,如扳手、切割机(小型手提式,避免火花引发风险)、撬棍、螺丝刀等,工具需绝缘、防滑处理;若涉及高空作业(如池体顶部斜管),需准备脚手架、登高梯(稳固固定)、安全带等。
    • 防护用品: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、防滑手套、防护眼镜、防水工作服;进入有限空间时需佩戴防毒面具(过滤式或正压式呼吸器),穿防滑鞋,必要时配备安全绳(由池外人员监护)。

二、拆除过程中的操作规范

  1. 安全操作要点

    • 严禁盲目暴力拆除:斜管材质多为塑料或玻璃钢,长期使用后可能老化、脆化,暴力拆除易导致碎片飞溅、结构坍塌,应逐层、逐段轻拆,先松动固定件(如支架螺丝、卡扣),再缓慢取下斜管单元。
    • 有限空间作业防护:进入池体内部作业时,需设专人监护(池外观察),作业时间不宜过长(每小时轮换),保持通风设备持续运行,实时监测气体浓度。
    • 高空作业安全:若斜管安装在高处(如池体顶部),操作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,工具系挂防坠绳,避免工具掉落伤人;脚手架、登高梯需验收合格后使用,禁止在不稳定平台上作业。
  2. 避免二次污染

    • 旧斜管表面可能附着大量污泥、微生物、药剂残留(如絮凝剂、杀菌剂),拆除时需轻拿轻放,避免污泥散落;可提前用低压水冲洗斜管表面浮泥,减少扬尘和污染物扩散。
    • 拆除的碎块、残渣需及时装入密封袋或专用容器,禁止随意丢弃在池内或周边环境,尤其避免塑料碎片进入水体或土壤。
  3. 保护原有设施

    • 拆除时需注意保护池体结构(如混凝土池壁、底部防水层)、预埋件(如支架底座)、管道接口等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池体破损、漏水,增加后续修复成本。
    • 若斜管与其他设备(如刮泥机、出水槽)相邻,需先隔离或保护周边设备,防止拆除物碰撞损坏。

三、拆除后的处理与清理

  1. 废弃物分类与处置

    • 旧斜管按材质分类(塑料、玻璃钢等),可回收部分交由专业单位处理,不可回收部分需按工业固废规范处置,禁止随意填埋或焚烧(塑料燃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)。
    • 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污泥、废水需收集后返回水处理系统重新处理,避免直接排放污染环境。
  2. 场地清理与检查

    • 拆除完成后,彻底清理池内及周边的碎块、工具、防护用品等,确保无残留杂物。
    • 检查池体、支架、管道等设施是否完好,若有损坏(如池壁裂缝、支架锈蚀)需记录并及时修复,为后续新斜管安装或设施改造奠定基础。

总结

旧斜管拆除需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、规范的现场操作、合理的废弃物处置,确保人员安全、设施完好及环境无污染。操作前务必对参与人员进行安全培训,明确职责与应急措施,避免因疏忽导致事故。

返回顶部